七分阅读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七百二十一章 私访清江造船厂

第七百二十一章 私访清江造船厂

推荐阅读:重生之抗日风云末世之三妻四妾蝉动小白杨终极科技帝国德意志的荣耀我是军阀北方之王中华大帝国明朝伪君子穿越清末当土匪明朝败家子武极天下封侯红楼春北国谍影乌合之众大唐纨绔公子本王在此读者和主角绝逼是真爱

的就是视察这里的清江造船厂。

建文二年,朱允炆定下大战略,设清江造船厂,船厂以打造漕运与海运粮船为主。时间一晃已是两年,清江造船厂建设的怎么样,能不能支撑起日后漕运所需船只,这都是朱允炆所关心的大事。

按照宋礼与工部估算,会通河疏浚工程预期会在建文五年春夏完工,相对于最初四年工期的规划将提前半年甚至是八个月,这与绩效施工有关,与朝廷的管理制度有关,也与山西大移民有关。

无论如何,大运河畅通无阻之后,北平周围的粮食供应压力将荡然无存,迁都的计划也可以从设想中拿出来讨论了。当然,这一切有一个前提:

朝廷得有漕运的船。

得益于陈友谅同学的贡献,朱元璋有不少河船,但毕竟几十年风吹雨打,那一批船已经坏得差不多了。而在洪武中后期,朱元璋考虑到向北运粮的需要,加上大运河不通,只能选择打造海船,龙江船厂等各地船厂多以海船为主,河船为辅。

而在朱允炆登基之后,更是将重心转移到了海船方面,尤其是大福船,宝船与大宝船上,现在的龙江船厂九成的产能全都给了海船制造,河船啥的,实在是没精力照顾。

而在民间,受朱允炆解禁大海,重开市舶司等政策影响,民间船厂为了满足商人出海的需要,又多以海船为主,导致河船数量越来越少。

现在看长江上,许多河船都是两年前制造的,新的河船数量少得可怜,以致于苏州太湖出现涝灾时,朝廷动用最多的就是海船,其次才是河船、板船、竹筏……

洪江聚集了大量商人,为了货物转运,商人征集了大量河船,但大部分河船偏小,连拿得出手的大河船都不到五十,与下南洋的水师与商船一比,简直是寒酸到家了。

但京杭大运河要向北运粮食,靠着海船是行不通的。

海船与河船虽然都是木头打的,特殊情况下,甚至可以用河船跑沿海,用海船跑大河。但河船跑不了大海,海船也是无法在小河道里畅游。

海船船底通常设计为“V” 型,以确保吃水深度,抵抗风浪,容纳货物有限。河船船底多是平底,容纳货物较多。海船通常体型偏大,但河船不能太大,河道就这么宽,河船太大的话,一旦搁浅,挡道,那后面的兄弟们还怎么过去……

为实现迁都,必须保障漕运。

为保障漕运,必须有大批的河船。

清江造船厂,就承担着提供漕运河船的使命。

清江造船厂的规模超出许多人的想象,它不是一座类似龙江船厂的大船厂,而是一座超大型船厂,仅仅是长度就达到了二十三里,下辖京卫、卫河、中都、直隶四个大船厂。

事实上,建造一座超大型造船厂根本就不是一年两年可以办成的事,至少需要五年。但朱允炆只用了两年,清江大船厂就已初具规模,且已转入造船阶段,究其根本,还是需要感谢爷爷朱元璋。

早在洪武七年,朱元璋就下旨在山阳建河下、盛祥、清口、福兴四座船厂,耗时长达六年,而这四座船厂正是清江造船厂的前身,朱允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两年的修整,扩建,才有了今日的清江造船厂。

寒梅惊雪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文网址:http://wozhongshengchenglezhuyunwen.qfyd.net/43902572.html
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qfyd.net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