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阅读 > 历史军事 > 德意志的荣耀 > 第二百四十八章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第二百四十八章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推荐阅读:德意志的荣耀本王在此绝世唐门超级家丁此心无垠末世之三妻四妾大雄的爱情故事转武炼巅峰全道门都欠我一个人情三国寻娇终极科技帝国Hp当救世主不再是救世主锦衣笑傲行抗日之特战兵王大秦工程兵穿越清末当土匪读者和主角绝逼是真爱小白杨红楼春千秋

。说好吧。这个计划好像有很多的漏洞说不好吧。但是这个计划只要实施的到位那么还是有把握取得胜利的。如果说这个计划是一个新的计划但是那些例如滚动突击。步兵撕开缺口坦克深入的战术好像都能够在操典中找到。可是如果说这个战术是一个老的战术的话。但是季明提出的很多东西都是新颖的至少不是单纯的将那些战术杂七杂八的糅合在一起。而是非常有层次。或者说非常有目的的选择突击的方式。所以这种战术让在场所有的人都感到了一丝莫名其妙。但是就算是这样。在场的所有人仍然感到一丝的疑惑。因为他们根本

这位年轻的指挥官的脑子里究竟在想些什么。

“威廉将军!(qfyd)•(net)” 看到自己陷入了难以思考的境地。还是隆美尔率先跳了出来。他用缓慢的语气开口道:“威廉将军您的战术我有些明白但是又有些不明白!▧[(qfyd.net)]▧『来[七♂分阅读]♂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qfyd)•(net)” 隆美尔说了一句让他自己都不懂的话。“这个战术好像我在哪里看见过!好像是……”

“是俄国人的战术。”季明满脸微笑着对其解释道:“按照实际上来说应该是俄国人没有完成的战术。这个战术的名称叫大纵深突击作战!”不过季明解释完这个名词之后在场的所有人还是一脸的茫然于是季明只能继续的耐心的解释道:“所谓大纵深突击作战是指为了粉碎敌人庞大的集团军必须连续实施一系列在时间上互相联系并能导致全线胜利的战役。他们在分析当时几场战争的经验和新式兵器的展情况后得出结论:可以通过实施一系列连续的战役来消灭敌人。连续战役的理论的实质就是在实施头一个战役的过程中就考虑并准备下一个战役以防止供应中断和运输堵塞达成战斗行动的连续性不给敌人以变更部署和组织战斗的时间。连续战役的胜负主要取决于后勤工作是否跟得上。根据这个理论方面军被认为是一个战略单位遂行统帅部赋予的任务。它应当统辖一个战区内的军队并应当能够为了解决一个总战略任务而在几个作战方向上实施进攻。进攻地带的宽度定为3oo-4o公里战役的纵深定4oo里。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基础是二战以前前苏联图哈切夫斯基等人所提倡的突破口理论……所谓突破口理论就是:将进攻部分分为几个梯队其中第一个梯队主要有步兵组成在炮兵、航空兵火力准备之后在诸兵种协同突破敌人防线扩大并巩固突破口第二个梯队主要由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组成主要任务是穿过突破口并向纵深展胜利……这是一个没有考虑到对手反应的静态模型。在实战中当第一梯队突破突破口时往往遭到敌人反冲击封闭突破口所以第二梯队还需付出很大的代价来继续突破……所以这时候就分为两种看法一种是等突破口还没有完全突破但是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进展时就投入第二梯队协助第一梯队完成突破并展胜利……第二种看法是就是要第一梯队完成突破之后拓展并巩固突破口之后再投入完整的装甲部队展胜利(所以又称为纯突破口理论)……而在战争实践中往往采用第一种更有有利……而何时投入展胜利的第二梯队是获得胜利与否战果大小的关键也是指挥官对战场战机把握能力的考验……当然不是所有的指挥官都是天才投入第二梯队的时机往往难以把握所以在二战中苏联的进攻梯队往往不是两个而是三个甚至四个……按照突破口理论第一梯队是缺少装甲部队的但是在第二世界大战中由于苏联步兵缺乏足够的火力(由于素质等诸多原因往往按照计划炮火准备做的还行但是在投入步兵进行攻击的时候缺乏协同)和防护缺乏攻坚能力……。所以在实战中往往用于打开突破口的第一梯队也装备有坦克自行火炮等大量装甲战斗车辆所以一句话坦克装甲车辆是大量需要的……但是在东线战争的一开始。俄国人的大纵深进攻并没有挥。这主要是被我们的闪电战打得喘不过气来处于战略上的被动……但是他们的大纵深防御确是挥了很大的作用比如莫斯科保卫战(纵深达数百英里既然没有足够的反坦克火力和装甲力量那么就用距离来防御巴因为坦克一次纵深进攻会耗费大量的燃油摩托小时弹药也就是说坦克不是拥有无限的动力所以每一次经过周密的作战准备之后进攻距离是有限度的将防御纵深扩大那么敌人一次进攻难以突破防御那么战役就会陷入持久化之中优势将随着时间向防御者转化……当然也只有朱可夫对装甲战友深刻理解的人才会做出这么一个方……”说道这里季明重重的叹了一口气。!

(qfyd)•(net)

本文网址:http://deyizhiderongyao.qfyd.net/5507172.html
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qfyd.net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