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阅读 > 历史军事 > 大汉帝国 > 第八十五章 扬帆出海

第八十五章 扬帆出海

推荐阅读:锦衣笑傲行大清第一太子大时代里的小军阀穿越魔皇武尊读者和主角绝逼是真爱大秦工程兵本王在此世家女晚唐浮生全道门都欠我一个人情抗日之特战兵王Hp当救世主不再是救世主蝉动神雕后传明朝败家子千秋重生之北洋新军阀穿越清末当土匪明朝那些事儿此心无垠

军岭南的道路。

五岭山道上,一条红龙长龙,滚滚南去,前不见其头,后不见其尾!

默默默

灵渠最早称为秦凿渠,后又称零渠。到了唐朝才改称灵渠,一直沿用至今。

湘江和漓江上游相距很近,可是却有数百米的落差,使得两水不能通航。秦代著名的水工史禄设计了灵渠,修出一条六十余里长的人工运河,解决了这个问题。

灵渠的修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非常垂要。秦朝有三大著名的水利工程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两千多年过去了,仍是在挥作用,四川盆地因而成天府之国。郑国修建的郑国渠。使得关中更富饶,秦国更强,这对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灵渠是最后修建的,其作用却是远前两大水利工程,它把中原和岭南连为一体,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秦朝以后,历朝历代都在整修,是以两千多年过击了,灵渠仍在挥重要作用。

涵朝名相张十龄开凿出了“梅岭古道“使得岭南与中通更加便利,灵渠的作用才略有下降。

灵渠的战略作用极大,有人把灵渠和长城相提并论,说“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由此可见其价值有多大了。

若是没有灵渠,就没有现在的广东、广西,就不会有如今达的珠江三角洲。

此时的灵渠上,出现不计其数的船只,一艘接一艘,尾相连,绵延如一条长龙,朝南航行。

正是程不识率领的汉军。这支汉军依然是长沙驻军,给李广和程不识二人各率一部分,李广走陆路,从五岭南下,程不识走水路,从灵渠进军。

当然。船上不仅有兵士,还有粮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是没有粮草,汉军到了岭南,依然是难以行动。

“若是没有灵渠,哪能如此便捷!”

程不识望着尾相连的船队。不由得大是感慨。

再瞧灵渠,水流有缓急,为了减缓水流,便于航行,灵渠中设有不少斗门,又叫陡门,那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船闸。

灵渠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有很多奇思妙想,让人叹为观止,程不识一一瞧来,又是一番惊叹。

默默默

冶县,码头上,集结了上百艘楼船。

楼船,顾名思义,就是象楼一样的船只。楼船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出现了,吴越争霸之时,吴国和越国就拥有数量不少的楼船,先后与楚国生水战,用的就是楼船。

楼船上的船工,站立船舷而旁,正在待命。

“闪开!闪开!”

一队兵士骑着战马前来,大声吆喝。

来来往往的百姓忙闪到道旁。

“这是做什么?”百姓大是惊讶。

“快看,那里有楼船。”

“好多的楼船。”

楼船早已有之,出海必用之具。在这码头上,楼船根本就不稀奇。

可是,如此多的楼船停在这里。还真不多见。

“瞧,那些楼船很深,装的是什么?”

更有经验丰富的百姓一眼便看出。楼船有些不同,吃水很深。楼船一般用于出海,每次出海,

殷扬提醒您:本章未完,点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文网址:http://dahandiguo.qfyd.net/2693985.html
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m.qfyd.net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